当下的幸福能力,是如何被切断的
文 | 李雪
从雪居住客、工作坊学员的提问里,我观察到有几种方式,这些方式缺乏逻辑的现实感。
① 意识流的提问
有些人的提问,我很难从其中明白她究竟想问什么,经常是漫游一样的讲过去的故事,家庭里七大姑八大姨的纠缠,公司里的一堆事儿,或者意识流一样讲梦里的感觉,很像剪辑了一堆电影的碎片。
② 想象中的对话
有的提问,听上去像是一个发生在想象里的对话。学员想象我说了什么,然后提问是在跟想象中的我对话。比如学员想象我在要求他应该做到什么,然后举手说了一堆各种理由,结论是为了反对李雪的要求。
③ 头脑自我的闭环
有些提问貌似是在求助,比如问我“这样做是对的吗?对我的孩子会有伤害吗?”而实际上并没有在求助,他在头脑的世界里完成了一场通常是自我付出自我成长自我感动的剧情,而且头脑当然觉得这场戏很真实很正确。
如果我的回应去戳穿幻象,讲出事实,对方会很生气,因为他的头脑已经构建好了“我在学习心理学我在成长我已经做得很好”,其实需要的是我对她的头脑里这场戏的一个认可。
第①种提问者
关闭了自我观察和思考的人格能力,把原始的素材、情绪,没有组织性的倾斜出来,期待着别人来完成分析、思考、总结的工作,直接给出成品结论。
这种剧情模式,推测是在原生家庭里得到鼓励的。父母经常粗暴的打断孩子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空间,迅速的给孩子的行为、感受下定义,并且给出结论—孩子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观点,应该怎么去做。孩子发现自己不做思考和探索,是最安全的方式,反正最终是要被父母否定和打断,还是得按照父母的认知去生活。
第②种提问者
可以推测父母跟孩子经常处在彼此较劲的共生关系里。所以孩子遇到外界新的信息,不是保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去思考能否为自己所用,而是第一时间觉得别人是要侵入我,我要马上反抗以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第③种提问者
是处于非常难以觉察的状态。正因为它难以被觉察,所以格外危险,是成长路上的一个陷阱。
头脑一旦陷入闭环,成长便停滞了。问题是头脑觉得自己一直在成长,自己很好啊。我也曾经陷入这样的闭环中,自欺了很多年。所以我在这次三亚的工作坊上,着重讲了一种虚假的成长,就是头脑觉得自己学会了,头脑觉得自己做到了,头脑觉得自己正在走在高速成长的路上,通往正确的方向。无论别人提出什么质疑,头脑都有一套理论完善的解释等在那里,听上去无懈可击。
这个陷阱的危险在于,当事人几乎很难觉察到。但是作为旁人,尤其是小孩子,感觉无法初碰到这个人的真情实感,难以建立自然放松的关系,好像有一堵无形的墙包围住当事人,无论说什么都能被这堵墙弹回来,而这堵墙说的话又都是正确的道理。
-
切断孩子感知当下的能力,就毁掉了孩子幸福的能力。破坏孩子的逻辑能力,等于减损孩子将来赚钱的能力。
孩子的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和父母没有边界地把情绪归结到孩子身上,能够有效切断孩子对当下的感知,进入头脑幻想。而“教育”能够有效地破坏孩子的逻辑能力,让孩子失去逻辑干净直达目标的能力。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京东、亚马逊、当当、淘宝等平台皆有售。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电影《白日梦想家》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剧照
读者 @舞动的赛德克 说:每当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遭遇无端的指责与控制就破坏了自己的感知能力,听母亲的话被母亲灌输仇恨就没有了逻辑能力。当你感觉到外部世界是不好的时候就会切断与外部世界的链接,进入头脑层面。世界那么美,我要自己去感受。
/ 延 伸 阅 读 /
《 教育的本质,既非知识,也非是非 》
《 天才是保护出来的,不是教导出来的 》
《 “熊孩子”不是宠溺出来的 》
《 剧情 与 真相 》
《 如果“平常人”遭遇“人设”危机 》
《 现在给孩子爱与自由,来得及吗? 》
读者朋友们,在 ,您可以直接向李雪提问交流,此外,您还可以在20多位特邀嘉宾中选择一对一专业解答。
点 击 进 入 👉
如果您愿意,这是一个善知识平台❤